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

Fw: 李鴻源:台東科長無力治水 抱著22億哭

 

From: cc c
Sent: Tuesday, September 21, 2010 4:17 PM
Subject: 李鴻源:台東科長無力治水 抱著22億哭

李鴻源:台東科長無力治水 抱著22億哭

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
報系資料照片
凡那比風災造成水漫南台灣,何時才能脫離淹水的夢魘?曾任省水利處長的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直言不諱說,治理水患,「不是錢的問題,而是地方沒有能力,也沒把錢用在看不到的水利工程上」。他警告說,中央政府如果不全力接管治水,「水一定會再淹!」

李鴻源認為,中央主管的幾條水域問題都不大,水患幾乎都發生在「縣管河域」,但每次發生水患,中央編錢給地方,去年莫拉克風災,行政院給地方很多錢治水,但「地方花在哪裡」?

擔任台北縣副縣長期間,協助台北縣長周錫瑋打造「大河之縣」的李鴻源無奈的說,台北縣一年花20億元做區域排水,五來來沒有淹大水,但結果呢?民調永遠「倒數第一」!

沒有政治人物肯做「傻事」,幹嘛把錢拿去做下水道?看不見的工程,換不到選票。

他悻悻然說,難怪沒有政治人物肯做「傻事」,幹嘛把錢拿去做下水道?看不見的工程,換不到選票;於是就把錢拿去放煙火、裝路燈、做公園,做得漂漂亮亮的,換取選票,但也換來水患的威脅。

南台灣連續兩年飽受風災後的水患之苦,李鴻源說,這不只是高雄都會區的問題,「離開台北,其他地方的耐災能力都有問題!」他指出,大台北治水工程歷經50年規畫,20多來年來投入2000多億元,有計畫、有節奏在治水,而且由中央政府主導,才有今天的耐災能力。

外界有人指出,凡那比這場大雨若下在台北,台北肯定照淹。李鴻源坦承台北市也會淹水,但不至於汪洋一片,不至於淹得漫無章法。

廢省後,治水出現很大的「gap」(空隙)。地方政府「諸侯坐大」,縣長不聽署長的話。

為何台北之外的地區經不起水患?李鴻源指出,過去台灣省政府還在時,90%的治水工程都是省府主導,每年編60億元做治水工作,哪個地方淹水了,地方政府要提出治水防洪計畫,省府給錢並負責管控,如果地方計畫寫不好,省水利處直接接管。

他回憶說,當時地方首長包括蘇嘉全、蘇貞昌、余政憲和陳唐山等人,都很尊重水利處的專業。但廢省之後,治水出現很大的「gap」(空隙),區域排水屬於地方政府的權限,中央只負責給錢,地方政府則是「諸侯坐大」,縣長不聽署長的話。

李鴻源說,水利署和水利處只是換了一個招牌,但執掌、專業人才都在,但水利署已變成「相對弱勢的機關」。

總統和行政院長到災區巡視,無法解決問題,應該要有「夠高度的人來主導治水」。

每次水患過後,中央政府只編預算給地方去執行,因區域排水歸地方政府,李鴻源說,「依法行政,是沒有錯啦,但無法解決問題。」他也認為,總統和行政院長到災區巡視,無法解決問題,應該要有「夠高度的人來主導治水,提出master plan(綱要計畫),逐年編列預算來執行」,這不能丟給地方政府去做。

去年中央給台東縣22億元整治太麻里溪水患,但水利科長抱著22億元每天在哭。

吳敦義院長昨天去看太麻里溪的災情,李鴻源指出,去年莫拉克風災後,中央給台東縣22億元整治太麻里溪水患,但水利科長抱著22億元每天在哭,因為縣府水利科只有六個人,沒有能力治水!他指出,屏東縣也是如此,水利局兩個月寫不出一個招標案,「地方水利人力的質與量都有問題,根本搞不出來!」

李鴻源建議,治水一定要中央強力主導,直接掌控,不能只給錢,否則地方只能抱著錢哭,抱著錢看著水淹進來。

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

Fw: 地球比想像中堅強 自癒力遠超人類破壞力

 

From: cc c
Sent: Tuesday, September 14, 2010 8:52 PM
Subject: 地球比想像中堅強 自癒力遠超人類破壞力

地球比想像中堅強 自癒力遠超人類破壞力
  • 2010-09-14
  • 新聞速報
  • 【中評社】

    美國《新聞周刊》雜誌9月12日報道,《美國學者》季刊的封面出現了一個不合理的觀點:地球對你是否駕駛混合動力車毫不在意,雜誌中還有一篇以「地球知道什麼」為標題的文章。根據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勞克林的觀點,人類對地球破壞以及為地球做出的貢獻在長期範圍內並不重要;對於地球而言,長期的變化才重要;我們必須根據地質時代來思考地球過去的變遷。

    據環球網引述報道,舉例來說,全球每年降雨量大約是1米(相當於金毛獵犬的高度)。自從工業革命以來,全球的降雨量大約為200米(相當於胡佛水壩的高度)。冰河時代結束以後,地球的降雨量相當於地球海水的四倍,而自從恐龍滅亡以後,地球降雨量可以填滿海洋20000次。然而,地球的降雨量在不同地質時代並沒有顯著的變化。

    勞克林說:「在想像中,破壞地球簡單,但做起來很難。與人為因素造成的影響相比,大規模火山爆發和流星撞擊等各種類型的災難對地球的破壞力更大,但地球仍然存在,是一個倖存者。」

    這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承認,許多有責任心的人擔心燃燒化石燃料提高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,有可能提高地球平均溫度,從而改變全球氣候。各國政府已經採取重要舉措減緩氣候變暖的進程。但勞克林說:「從地球自身的時間跨度來看,地球並不在乎什麼政府和立法。」

    購買混合動力車、關掉空調和冰箱、拔掉手機充電器等措施並不會對最終的結果造成影響。有朝一日,地底下的所有化石燃料都會被耗盡。在此以後的1000年裡,地球將把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大部分二氧化碳在海洋中分解。

    勞克林說:「海洋曾經分解的二氧化碳量是大氣中含量的40多倍。」經過分解,未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會僅僅比現在的濃度稍微高一點。隨後,在數萬年裡,地球將把多餘的二氧化碳轉化為岩石,最終使海洋和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恢復到人類出現之前的水平。

    從人類的角度出發,這一轉換過程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,而從地質時代的角度出發,這只是滄海一粟,非常短暫。

    克勞林認為,人類可以通過減少生物多樣性的方式造成傷害。因為地球無法使恐龍再次復活。目前,大多數物種滅絕的原因都來自於人口壓力(對動物棲息地的破壞、使用滅蟲劑等方式)。如果想降低人類滅絕物種的速度需要顯著降低全球人口數量。但這種情況將無法實現。

    克勞林說:「地球科學家是極端保守主義者。他們更為關注現在和不久的將來出現的變化,採取各種測量方法證明全球正在變暖、海水正在酸化、化石燃料即將耗盡等等事情,儘管這些是在地質年代不證自明的事情。」

    他表示,地球會在地質時代自發調節氣候變化,不需要其它人的許可和為自己的行動作出解釋。雖然人類行為可以導致氣候變化,但主要的冰川事件是以10萬年為期限定期發生。在溫度以緩慢和穩定的方式降低以後,地球又會突然變暖,恢復到類似現在的溫度。

    在6百萬年以前,地中海是乾枯的。9千萬年以前,北極還有短吻鱷。而在3億年前,北歐還是一片沙漠。克勞林說:「我們確定的是,人類與這些巨變毫無關係。」